松阳县大东坝镇横樟村包氏:包拯后裔今犹在 清廉家风代代传
横樟村全景(阙献荣摄)
在中国老百姓心目中的清官谱上,包拯无疑是排名第一位的清官,这位铁面无私、清正廉明的包青天甚至被赋予了很多传奇色彩。包拯是合肥人,在松阳县大东坝镇横樟村,聚居着800多人口的包氏家族竟是这位龙图阁大学士的后裔。
南宋宝庆年间(1225—1227),包拯第五代孙包仁举家自兰溪迁徙到了松阳蟾湖。明朝末年,包仁第十七世孙包继昱再迁到了松阳横樟村。从合肥到兰溪,再到蟾湖,最后到达横樟,这支包氏南迁的脚步停了下来,一个宗族从此扎根。包氏历代出仕官员44人,一代代包氏秉承包拯的精神,无一贪腐,堪称廉政文化的典范。在包拯的光耀之下,包氏家族清正廉明的家风代代相传。
包氏宗祠(叶高兴摄)
铁面无私,清正廉明,包拯是包氏家族的精神图腾
横樟村背靠留明尖山,左右两侧九座山脉将村落团团围拢,仅在南方辟出一处狭窄的进口,聚成了一个封闭的洞天谷地。九条山脉齐齐指向村落正中心的包氏祠堂,形成了“九龙抢珠”之势。村落正前方三峰突起,形成案山,如同屏风矗立,阻挡着村落风水外流。两溪在村中交汇,呈现出一个巨大的人字,“天地人和”在这个小山村中齐聚。
包氏宗祠就坐落在村落正中央,两水交汇之处,两进三开间,八字门墙如同衙门。让人惊讶的是并不宽阔的宗祠中悬挂着11块古牌匾,房间正中挂着“孝肃遗芳”的匾额,此匾为包氏后人追思远祖龙图阁学士包拯而立。深层次的意义不言而喻,这是包氏家风的核心,它如巨镜一般照耀着包氏子孙,简单贴切地教导他们怎么做人。年代最为久远的当属南宋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陈亮所题“翰墨流芳”匾。
1193年,松阳包氏始祖包仁和陈亮一起参加礼部主持的进士考试,陈亮高中状元,包仁也考中进士。此时的陈亮早已名满天下,或许是两人都力主抗金,价值观相近,或许是同科之谊,51岁的陈亮为后辈包仁留下了珍贵的墨迹。如果这块匾真的题于1194年,那它有可能是松阳现存最古老和价值最高的牌匾之一。
据《松阳县姓氏志·包姓》记载:“包仁,字茂德,晚年致仕,游玩胜景,至松阳县蟾湖,爱其山水清秀,乐处於斯……”包仁为包拯第五代孙,他延续着先祖包拯的刚正不阿的个性,在担任大理寺右评事时秉公执法,将不少权贵送进了监狱,也纠正了不少冤案错案,他的铁面无私得罪了不少权贵。南宋宝庆年间(1225—1227),为了躲避政敌攻击和仇家报复,包仁致仕后举家自兰溪迁到了松阳蟾湖,成为松阳包氏始祖。他选择的是一条隐秘的道路,也很少有人能够追寻到他的踪迹,他的脚步暂时消失在了时间之中。从此,包仁隐入江湖,那颗忐忑的心在松阳宁静的山水中安顿下来。明朝末年,包仁第十七世孙包继昱再迁到了今天的横樟村,包继昱是承前启后的人物,他以横樟为据点,将宗族精神和家风进一步延扬和放大。
长1.5公里的横樟岭(阙献荣摄)
历代出仕官员谨守家规,共同书写八百年家族清廉史
和很多大家族一样,包氏家族也非常重视教育,建有书院供宗族子弟读书,聘请名师担任塾师,拨出田地支付塾师工资和奖励读书人,还以各种措施鼓励族人笃志攻读。
自包仁迁居蟾湖算起,八百年来功名加身者比比皆是,历代出了进士4人、举人4人、贡生19人、国学生和秀才59人,加上外迁者更是数不胜数。其中让后人津津乐道的是1193年包仁考中进士之后,到1259年他的曾孙包寿考中进士,66年间,四代进士两代翰林,达到了族人科举最为辉煌的顶点,一时传为佳话。此后,包氏族人好像得到了祖先的佑护,科举和仕途依旧风生水起,时不时有族人步入仕途。据村支书包绍忠说,横樟村在清代曾有一年出现过18顶戴(秀才以上)的记录。
几百年来,包氏族人严守家规,不折不扣地执行着包拯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脏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这是一条牢不可破的铁律,区区37个汉字世世代代沿袭下来,这些字迹深入他们的骨血,深植灵魂,像指南针一样指示他们的生活,成为包氏子孙的座右铭、处事的法宝和准则。
谨记族规祖训,生者得以进入祠堂拜祭祖先,死后能够获得通往家族墓地的通行证,姓名才可以在族谱上落户,自己才不会成为游荡在宗族之外的孤魂。包氏历代出仕官员44人,一代代包氏秉承包拯的精神,无一贪腐,堪称廉政文化的典范。这些官员职位差距悬殊,任职的地域不同,时间相距遥远,经历也相当驳杂,但是他们一生谨守家规,共同书写出家族八百年的清廉记录。
横樟村在动乱频仍的时代一次次躲过了兵火,据说,即使乱兵、暴动者和盗贼进入横樟村,他们一听说这是一个以“孝义”和“廉洁”治家的包拯后裔宗族,那一双双布满血污的手不敢推开宗祠大门,内心尚存的良知告诫他们,这是一处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地,包氏宗祠包括牌匾、楹联等物品才得以完整地保留下来。
后人不忘清白家风,诚信经商清白做人
科举荣光渐渐黯淡之后,包氏族人转而将眼光投向了商贾之途。明清以来,横樟村成为松阳县城通往龙泉、云和的重要道路,村落渐渐繁荣起来,清末进入了隆盛时期,老街上有南货店、旅馆、草药店、染坊、香烛店等店铺,从店的数量和种类看出横樟村当年的繁华。更多的族人走出横樟,依靠经商贸易、置地收租积累成殷实富商,他们将换回的财富建起了横樟村。
在从商的过程中,包氏族人一直和官府、乡邻之间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大户自觉协助官府修筑水利设施和铺路修桥,族人包可观为造福乡民开筑了松龙古道,包国宾修建了蟾湖至独山渡口四十余里路,包文明一次性捐出600石粟,这样的事例在族谱中比比皆是。十里八乡遇到清官难断的家务事,或者邻里之间的争斗,只要请出包氏族长调停,一般都能妥善解决。设立义仓在灾荒之年或者青黄不接之时开仓接济族人。设立义冢出资埋葬孤寡老人,设立赈仓救济乞讨者,导致大量的乞丐涌入横樟,不得已在宗祠外立一块《永禁碑》,内容为除每月的初二、十六外,不许乞丐强讨。
如今的包氏族人,虽然没有多少达官显贵,但无论务农还是经商,从末忘记自己是包拯的后裔,不能辱没清白家风,要清白做人,诚信经商。村支书包绍忠介绍:“浙江省包公后裔大多是从这里走出去的,每年都有几百名来自丽水、温州、衢州的包拯后裔回来祭祖。”每年的正月初五或初六,横樟村都会举办一场盛大的祭祖仪式。此外,除夕、清明、冬至也都有祭祖活动,完全按照几百年流传下来的礼制进行祭祀,场面隆重庄严。这种祭祖仪式延续着尊祖敬宗的传统,也将清正廉洁的家风传承下去。(王秋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