缙云东门郑氏:勤政爱民多惠政 大济苍生传后人
在缙云县兰口村的飞风山,一座规模宏大、肃穆森严的大墓深藏在茂林之中。附近的村民们都说,这是“郑天官”的墓地。这位“郑天官”叫郑汝璧,他的故事在村民口中早已家喻户晓。郑汝璧是缙云东门郑氏的佼佼者,翻开他的家族史,穿越历史的尘埃,仍可以深深地感受到郑氏“恪尽职守、勤政爱民”的家风。
惠政于民,离任时士民纷纷挽留
缙云郑氏是在南宋绍兴年间迁入的,始迁祖郑桂,据载为官清廉,勤政为民,晚年“悦山川之秀异,因士民之怀归,遂家焉”,在缙云留下了一段段佳话。
郑桂是西湖转运使郑勉之子,字德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知永嘉县事,转知乐清县,再知缙云县。据史料记载,郑桂在缙云当了六年县令,勤政爱民,多有惠政,深受百姓爱戴。离任时,缙云百姓依依不舍,纷纷赴阙请留。
对于百姓的挽留,郑桂十分感动。他对儿子郑常道:“缙云俗颇淳厚,民固不忍舍我,我忍舍民哉?吾骨无北归,尔可善交耆老而寓居焉。”郑桂死后,民为罢市。县人思之不已,又建“留思亭”以纪念。
郑常也遵从父命,依士庶挽留,“亦以江淮扰攘故也,卜寓东郭”,即今之县城东门。从此,郑氏家族在缙云落地生根。此后,郑氏子孙继承了郑桂恪尽职守、勤政爱民的好家风,人才辈出,多有功名,郑氏也成为缙云的一大望族。
如明朝的郑梧山,曾任福建提刑按察司检校,他“宦游二十余年,吏民感德而心服,盗贼闻风而远遁,抚按交荐,兵使嘉奖”,政绩十分突出。
明朝万历年间,郑氏家族更是出了一位总督宣大、山西等处地方军务的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督御史,叫郑汝璧。在2010年的处州历史文化名人评选当中,郑汝璧进入前50名。
以民为心,山东赈灾活民630余万
郑汝璧(1546—1607),字邦章,号昆岩、愚公,明隆庆二年(1568)进士。始授刑部江西司主事,累迁云南司郎中。张居正闻其才,迁任仪制司。在任革除陋习,肃清积弊,排斥贿赂幸进之徒,裁抑逢迎索求者,颇有政声。
1594年,山东出现大饥荒,“斗粟溢万钱,茅茨空四壁。死者化为鱼,存者半为腊”,甚至到了易子相食的地步。郑汝璧时任山东右布政使,临危受命,积极赈灾。前人赈灾,一般在城中集中设置施粥点,让老百姓前去领粥。但是由于施粥点太远,很多灾民体力不济,还没赶到施粥点,在半路就饿死了。而且粥场里还时常会出现弱肉强食的情况,老弱病残往往抢不到粥喝。当时有人认为,往常这种赈灾法,名为“赈灾”,实为“杀人”。
考虑到这些弊端,郑汝璧想了一个更周全的办法。他令“每村各煮,就近而食,分行靠背,坐定散粥”。同时,又命各州县官员要深入到每个乡村巡行,察看灾情,对不巡行的官员问责。同时令山东境内各地互通有无,给钱给米,共赈济灾民达630余万,邻省灾民纷纷闻之入境,被老百姓称为“郑青天”。
郑汝璧说:“凡救荒,须一副真精神流溢。若意念勤渠,人心同然,自不敢虚应也。”当时一些小官吏在赈灾时有一些“潜规则”,规定期限让灾民到衙门里领钱粮,因为路途遥远,灾民往往不能按时赶到,这些官吏就把钱粮吞入私囊。
为防止官吏贪污赈灾钱款,郑汝璧要求必须将银粟亲自送到各个村里,逐家逐户分发。分发完毕后,他还抽查暗访,如果发现与账册中的数目不对应,就严惩相关官吏。在这种严密的督查下,赈灾钱款都分发到位,缓解了灾情。
当时,河南也遭遇了同样的灾情,但因赈灾不力,饿殍遍野,与山东形成鲜明对比。时任户部尚书杨俊民感慨地说:“今岁山东、河南饥馑同。山东有郑某,遂若不荒者,河南乃如此。”因郑汝璧赈灾有功,朝廷给予嘉奖,山东人民也感恩戴德,勒石记之。
临危受命,两度出塞谱写壮歌
郑汝璧不仅是文人,更是难得的将才。1591年,郑汝璧首次出塞,任山西按察副使井陉兵备副使。第二年,迁赤城参政。赤城,在明代上谷的最北面,直悬出塞外,其地三面临虏,虏情最剧。此前朝廷曾命一人前往,但此人因害怕而不敢赴任,并动用关系留在了京城。
而郑汝璧临危受命,“不以边地为苦,不以远徙为愤,坦然就官”。到任后,就与诸将驰走郊原,巡视边地。当时,北边鞑靼对明朝虽已称臣,但还有游牧民族不时犯边。郑汝璧命令将士加强守备,并组织骑兵进行突袭,斩其头目,大获全胜,并对入侵者说:“汝为逆,安得容汝。且我中国人为盗者,皆杀无赦,况尔丑虏!”入侵者仓惶而去。当时,吏部都给事中钟羽正在阅边,他得知情况后对郑汝璧十分敬佩,在奏疏里说:“臣遍历诸边,明目张胆敢战守者,惟郑汝璧一人而已。”
1593年春,郑汝璧升山东右布政使,又擢右佥都御史。1596年12月,日本丰臣秀吉发动第二次侵略朝鲜战争,破朝鲜驻釜山。釜山与山东登州、莱州仅一水之隔,扬帆即至。为防日本入侵,郑汝璧募标兵,调浙兵,严阵以待,并上了一道长达一万多字的《条议防海六事疏》,建议练兵马、议积粟、修城垣、开岛田、置将领、分信地,整顿海防,提防倭寇,展露出了出色的战略意识。
1602年,郑汝璧再次出塞,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延绥。一到任,郑汝璧就修城堡,练士卒,治器械,击破三面来犯之敌。1605年,郑汝璧升任兵部右侍郎兼佥都御史,总督宣大山西军务,整军备,破犯敌,靖边防。第二年,积劳成疾,请求辞归,殁于山东荆门驿途中。
文献传家,为国为民传后人
“从小我就听家里的老人们说起关于郑汝璧的事迹,每当清明时节,都会跟着大人去郑汝璧的墓前扫墓。”丽水学院民族学院院长郑春奎教授说,他是郑汝璧的后人,小时候发现郑汝璧的墓地上有很多石像、石马,非常壮观,当时只是感觉这是个很大的官,还不知道郑汝璧到底是何许人。
进入大学之后,他选择了历史专业,更是对自己的家族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随着研究的深入,也渐渐了解了长辈口中说的这个“郑天官”。
这些年来,为了追寻先辈的足迹,他花了不少心血。早在十年前,他就按照《明史》中的记载,开始了对郑汝璧文集《由庚堂集》的寻找,但在上海、北京等地的图书馆,都没有蛛丝马迹,却不曾想在丽水学院的图书馆里找到了这本书。在《续修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里,完整地记录了共38卷的《由庚堂集》,这让郑春奎喜出望外。
这几年来,他大部分的业余时间都花在《由庚堂集》的点校上。“在整个点注过程中,有时一个字一个词语的考证,都要耗费很多的时间。”从一本没有标点,没有断句的原本,到一本断句准确、意思易懂的“现代书”,郑春奎长长地舒了一口气。2014年,郑春奎点校的《由庚堂集》由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
“字里行间,透露着先人大济苍生的抱负,和对民生的深深忧虑。翻着故纸堆,整理着文集,我也深受感染,被先辈那为国为民的心所感动。”郑春奎说,自己虽不从政,但通过整理先人文集,深刻地明白了“在其位,谋其政”这六个字的含义。
郑春奎说,据记载,郑汝璧著述颇丰,除了《由庚堂集》外,还有《五经旁训》《功臣封爵考》《皇明帝后纪略》《同姓诸王表》《臣谥类钞》《大明律例解》《延绥镇志》等,这些著作目前大多已散佚。
“幸运的是,我通过多方联系,在日本找到了相关藏书资料。”郑春奎兴奋地告诉记者,他最近正在着手整理,准备再花几年时间,将这些文献点校后结集出版。“这不仅是家风的传承,对于研究明朝的社会状况、政治变化、边疆形势等,也都有较大的价值。”(黄俊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