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今年清明小长假期间,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纪委工作人员在辖区景点周村古商城进行明察暗访,聚焦违规公务消费、公款旅游、公车私用等“节日病”,严查顶风违纪行为。 吕桂玲 摄
“五一”小长假即将到来,大地回春、百花竞放,正是出门踏青的好时光。想必不少党员干部也想利用这个机会,放松一下紧张的神经,和家人朋友一起来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吧!
畅游祖国大好河山,甚至走出国门看看外面的世界,本无可厚非,不过公款旅游、公车私用之类就说不过去了。
本文对党员干部出游中的5类违规违纪问题和不良行为进行梳理,希望广大党员干部引以为戒,也提醒大家出游不要忘记懂规矩、守纪律、讲文明。
1 公款旅游披上遮羞布,“考察栅栏和垃圾箱”为哪般?
“要聚焦突出问题,紧盯‘四风’的新形式、新动向,警惕穿上‘隐身衣’的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坚决查处公款吃喝、旅游和送礼等问题。”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如是强调。
2015年前两个月,全国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共查处公款旅游问题202件、公款出国(境)旅游问题24件,分别给予党纪政纪处分251人、31人。
梳理各地近两年通报的公款国内游和出国(境)游问题,主要有以下3类:一是考察、调研时擅自更改行程,借机公款旅游。二是以接受红色教育、拓展训练、慰问等名义包装公款旅游,“挂羊头卖狗肉”。为此,有些单位和人员可谓是绞尽脑汁、煞费苦心,甚至“考察栅栏和垃圾箱”也能成为出行的奇葩理由。三是一般的公款旅游,不少都属于“有钱就是任性”型,如广东省河源市公路局公路勘察设计院私设小金库,并支出近11万元组织本单位人员到西安等地旅游。
上述这些问题花的大都是自己单位的钱,难免会留下蛛丝马迹。因此,另有一些人动起了歪脑筋,打起了下属单位和基层的主意,但由于手段隐蔽,此类问题被曝光的并不多,而被查处的更是少之又少。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公务接待中,基层习惯于“尽地主之谊”,安排上级领导到景区、景点看看,即使是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后也是如此。而如果领导个人提出要求,比如带自己家人、朋友到景点看看,基层也会做好相应的接待工作,并以会务费的形式报销,或通过虚开消耗品、办公用品发票及找有关企事业单位资助等方式解决费用问题。
“领导提了要求,我们哪敢不落实?关键还是在这个‘上头’,他们要以身作则,别总为难基层啊!”中部某县一位科级干部的话,代表了不少基层干部的心声。
2 非公款旅游,真与权力不搭界吗?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加大对“四风”问题的监督和惩治力度,对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点名道姓通报曝光,公款旅游问题得到初步遏制。不过,那些不花公款的国内游、出国游是不是完全就没有问题了呢?
答案是否定的。如个别党员干部在省城甚至中央当了领导,节假日回家乡会请自己认识的地方同志带自己和家人转一转、看一看。大过节的,有时候地方的同志也不好找单位帮忙,只好自己开私家车、当导游,陪吃陪喝陪玩,倒贴钱也就罢了,还耽误了陪伴自己家人的宝贵时间。这样的游览,表面看是个人行为,但难道这里面就没有权力的影子吗?
而比这个影响更坏的,应该属商人通过请领导干部及其家属休闲旅游等感情投资对干部的拉拢和腐蚀。不少领导干部就是在这种“温水煮青蛙式”的感情笼络中丧失原则,在人情往来中开始了贪腐的第一步。而这样的政商关系,必然导致“利益输送”,最终是领导干部被“你好我好”的商人哥们儿“用轿子抬着送上法庭”。
此外,还有极个别干部规避相关审批程序,利用手中权力,通过使用假身份证等方式办理护照和港澳通行证自行出国(境),这样的行为同样需要相关部门加大查处力度。
3 轮胎转转就花钱,出行你开谁的车?
近期,福建省龙岩市纪委通报了11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问题,其中一起是这样的:2014年6月18日,龙岩市民政局主任科员、救助站原站长黄林兴带领郑福升等人在公务活动中,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乘坐龙岩救助站公车到白水洋景区游玩。龙岩市直纪工委分别给予黄林兴、郑福升党内警告处分。
白水洋因其奇特的地质地貌现象而被誉为“天下绝景,宇宙之谜”。难拒美景诱惑,就把党纪条规丢在脑后,结果背了处分不说还被通报曝光,想必再秀美的景致,也难以平复黄林兴、郑福升他们的懊悔之情吧!
除了在公务活动中违规使用公车参观景点,公车私用带着家人游山玩水的则更为普遍。而除了普通公务用车,警车甚至救护车等特种车辆现身景区的新闻也不时见诸报端。
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后,出游违规使用公车现象有所收敛,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现在旅游,明目张胆开公车的少了,但一些变通术也日渐风行。如有的干部出游时,会给公车换其他号牌以躲避监管。
此外,有的干部开私家车出行,却想办法由公家承担相关费用,如在加油站加油,要么把账直接记单位头上,要么用单位的加油卡加油,或将产生的费用通过别的发票报账;或者借用下属单位、服务对象或管辖区域内企业主的车辆,或接受由上述人员提供的加油卡,等等,加大了问题发现和查处的难度。
4 旅游景点不是“御花园”,“特权旅游”何时休?
“经常都是打电话交代好,车过去就放行。”福建省邵武县一名干部告诉记者,出于环境和交通因素考虑,离他们县较近的武夷山景区从前几年起开始推行车辆限行管理,非本地村民车辆和旅游车辆不得进入保护区。但有些干部想方设法找人打招呼,以便把车子开进景区,“就是为了少走几步路,或者带亲戚朋友去的时候显得有面子。说到底,就是特权思想作怪。”该干部表示。
邵武县的情况并非孤例。“特权旅游”现象,在全国其他景区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从政府相关部门给景区管理方开具介绍信、公函,让某些人享受免费游览,到延缓其他游客进门参观的时间,甚至直接封闭景区为领导提供“绿色通道”,再到景区工作人员带前来游览的党员干部参观那些不对普通公众开放的区域,等等,不一而足。
尤其值得警惕的是,近两年各地纪检监察机关严查公款旅游等顶风违纪行为,加之各单位各部门在接待来客时,要严格执行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相关规定,不好明目张胆地安排与考察、调研等无关的参观游览活动,因此,通过打招呼免门票的情况在一些景区还较为普遍,甚至成为主宾心照不宣的“潜规则”。
这样的“特权旅游”,不仅会给普通游客带来不便,也影响了旅游行业健康发展,更滋长了歪风邪气,对整个社会环境具有极大的腐蚀性。
“景区既然要在当地‘混’,必然要和‘有关部门’、‘相关领导’搞好关系,谁都得罪不起。”谈起“特权旅游”,不少景区也是一肚子苦水。
不过,现在已经有景区开始对“特权旅游”说不。如去年国庆前夕,湖南南岳衡山景区表示“国庆起停办免票审批,取消进山贵宾卡”。
“景区运营就应按市场需求办事,不能让行政资源绑架旅游公共资源。”有关专家表示。
5 陋习“煞风景”,这样做不脸红吗?
“某县委统战部一干部与朋友在该县某景区游玩时,与景区门卫发生争执,双方当场互掴耳光”;“不满飞机服务,一正厅级干部将开水泼向空姐”……党员干部、国家公职人员是社会的中坚,本应在文明旅游方面做出榜样,起到表率作用,然而网络上时不时曝光的这类新闻,让网友大跌眼镜。
此外,禁烟区吞云吐雾、随地吐痰扔垃圾、践踏草坪乱采花草等不文明行为,在不少党员干部身上还时有发生。
不过,这些人今后要小心了,今年4月6日,国家旅游局依法制订的《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开始施行,全国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工作同时开展。
据此《办法》,游客不良信息将被保存一至两年,会影响到游客再次旅游,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其出境、银行信贷等。
根据该《办法》,被列入“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的有“扰乱公共汽车、电车、火车、船舶、航空器或者其他公共交通工具秩序”,“破坏公共环境卫生、公共设施”,“损毁、破坏旅游目的地文物古迹”等6种情况。
有关人士建议,游客旅游不文明行为既要入档更要追责,特别是对党员干部的旅游不文明行为更要严格问责。对其不文明行为,不但公开曝光,还要通报其所在单位和纪检监察组织,情节严重的,还要根据相关规定,给予其相应的组织处理和党纪政纪处分。(记者 于露)